本报讯(记者刘先琴、崔志坚)宽敞明亮的教室、练功房、小剧场里,四季供暖供凉,分别备有学习用具、练功服、主要剧目全套戏装道具、豫剧乐队全套乐器;宿舍里被褥整洁,餐厅食谱顿顿都有花样。专业老师大都是国内有名的艺术家,更引人注目的是,这所戏校创办第二年,就在中国剧协举办的“首届小梅花银屏荟萃文艺会演”上,摘取了四朵“小梅花奖”。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、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考察后,在题辞中写道:“一个村举办一个文工团,再办一所戏曲学校,历史所无,世界仅有!”
这所名为“希望戏曲学校”的高标准艺术学校,是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创办的。
南街村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村庄。他们抓住机遇,依靠当地资源,大搞农副产品深加工,层层增值,兴办配套企业,形成良性循环。十年间,已由过去的小村庄,变成产、供、销一条龙,农工贸一体化的南街集团,去年年产值已达16亿,税利一个亿。与众不同的是,南街村发展之初,走的就是一条振兴集体经济、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。重视精神文明建设、乐于奉献社会,是富裕起来的南街村一大特色。他们的村办学校、文工团在社会上享有盛名,还年年赞助希望工程和贫困大学生。去年,他们由村文工团招揽青年演员困难,发现豫剧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,于是决定投资兴建戏曲学校。村党委定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:办成一流的高档学校,无偿奉献给社会。于是,在出资百万元建校的同时,发出了免费入学、优先选拔特困生的招生广告。结果,报名考生达6000多人,最后录取62人,其中特困生10名,孤儿4名,希望工程扶助生1名。
南街村为艺术慷慨投资吸引了一批为艺术奉献终生的专家。豫剧大师常香玉毫不犹豫地做了名誉校长,对学校的办校方针、教学方法提出具体意见,身体好的时候,还亲自为孩子们指点一番。另一位名誉校长荆桦则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、评论家。常年住在学校的校长孙玉菊是国家一级演员,常派艺术传人,还有丰富的导演经验。由他们聘任的专业教师,都是在豫剧表演和音乐方面的一流人才。
办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由于照顾贫困生,学生艺术先天条件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,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,而后来的实践证明,希望学校的动力却来源于此。贫困孩子与生俱来的拼搏精神,深深影响着其他学生,使勤学苦练蔚然成风,甚至老师也受到感染。
13岁的丁江涛从小失去父母,靠两个姐姐外出打工勉强糊口。看到南街的招生广告,只读过两年小学、连简谱都没见过的拣柴孩子,抱着一线希望来到招生处。老师问他有什么特长时,孩子回答会敲锣。原来,小江涛为了给父母治病,曾经头顶铜锣,边敲边乞讨几个零钱。老师们闻之动容,破例替他办了入学手续。在学校,江涛的学习任务自然比其他同学重,他抓紧时间补习文化课,同时在乐队学习司锣。没有一点音乐知识的他,掌握节奏都成了难题,每天,他都是第一个来到练功房。半年时间过去,小江涛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司锣手,其他打击乐器也拿得起。
与江涛比,张小娜的学习过程更多了一些周折。这个11岁的小女孩与年过6旬的奶奶相依为命,是村委会的干部把她送进南街戏校的。起初,老师们培养她学表演,很快发现她的确不行,就改学武打,孩子身体又难以承受,最后决定进乐队拉小提琴。为了让这个孩子上路,乐队的张老师几乎成了她的专职教师。只要有空闲,两个人就在一起说呀,练呀,如今,在大幕的一角,有一位文静娴熟的提琴手,那就是张小娜。
寒来暑往,孩子们崭露头角。去年,北京电视台、河南电视台邀请他们在春节联欢会上献艺;今年中央电视台的“3.15”晚会选中了他们的《芝麻官打假》;“六·一”儿童节,他们登上了中南海大礼堂的舞台……除了戏好,孩子们素质更好。大场面的孩子堆里,主动帮助打扫卫生,自觉遵守纪律,让水让饭的,不用问,准是南街戏校的小演员。